內容來自sohu新聞

百名經濟學傢如何看增速放緩:近7成認為兩年內復蘇



“十三五”經濟增長與轉型 ——百名經濟學傢大調查

文/《財經國傢周刊》、瞭望智庫經濟增長與轉型課題組

中國經濟形勢將呈現何種局面,經濟轉型路在何方,步入深水區的改革應在哪裡突破?

十八屆五中全會擘劃出未來中國經濟社會中長期發展的宏偉藍圖。我國未來五年的發展方向、目標和路徑,成為國內外廣為關註的看點。

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將步入“新常態”背景下的第一個五年規劃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如何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個發展”,如何提高發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步入深水區的改革又應在哪裡突破?

《財經國傢周刊》、瞭望智庫就此發起“十三五”經濟增長與轉型——百名經濟學傢問卷調查,邀請百位國內主流經濟學傢,梳理和剖析宏觀經濟形勢、經濟發展轉型目標與挑戰,以及改革發展的意見建議等多方話題,意在為“十三五”經濟發展問診把脈。

課題組共收到問卷101份,有效問卷99份,每份問卷均賦予同樣權重生成統計結果。受訪經濟學傢有中央部委、政府智囊、科研院所與市場機構人士,包括(因部分參與問卷調查的經濟學傢要求匿名,故未全部列出。排名不分先後):

包純田、陳炳才、陳建奇、陳經偉、陳維、陳小洪、陳秀山、程國強[微博]、鄧瑛、董希淼、樊明太、范恒山、方蔚、高玉偉、龔剛、管清友[微博]、管濤、郭田勇[微博]、韓復齡、何志成、賀鏗、賀力平、賀強、胡俞越[微博]、黃劍輝、黃小平、黃運成、李大霄[微博]、李慧勇、李全、

李雪松[微博]、李佐軍、連平[微博]、梁小民、陸挺、馬良華、馬曉河、馬宇、聶獻忠、牛犁、潘璠、彭建國、屈宏斌[微博]、石紀楊、宋泓、宋清輝、蘇劍、蘇明、孫潔、孫魯軍、孫祁祥、譚雅玲[微博]、塗永紅、汪同三、王春英、王建、王劍輝、王曙光、王松奇、王小廣、王小魯、王衍行、王雍君、魏本華、向松祚[微博]、謝亞軒、徐洪才[微博]、楊德龍[微博]、楊志勇、姚學康、易憲容、袁鋼明、詹向陽、張斌、張超、張春、張建平、張景安、張立群、張明、張聖平、張燕生、張志剛、章政、周德文、周放生、周建波、周景彤、周清傑、朱斌、

朱曉明、左小蕾、曾剛,等等。

第一部分

論發展大勢

從2007年國際金融危機至今,我國經濟增速除2010年曾略有上升外,整體上已連續8年處於下行調整之中,經濟增速從2007年的14.2%下降至目前的新竹市銀行小額貸款7%左右。

未來五年增速換檔期,我國經濟又將呈現出怎樣的發展趨勢,如何準確把握戰略機遇期的深刻變化?

經濟增速放緩如何看?

實體經濟投資不振、出口持續收縮、前瞻性指標PMI(采購經理人指數)長期處於枯榮線之下,經濟放緩何時見底?宏觀經濟是否有迎來企穩復蘇的曙光?這關系到2016年即將步入“十三五”的中國經濟將如何起步。

百名經濟學傢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認為經濟放緩將持續到2016年下半年的經濟學傢為數最多,占比31.63%(即有效問卷中有31.63%的經濟學傢選擇此項,下同)。

另外,分別有17.35%和10.20%的經濟學傢認為,實體經濟將在2016年上半年或2015年第四季度觸底。這意味著,總共有59.18%的經濟學傢預判,眼下實體經濟正在經歷的放緩態勢將在大約一年內結束。

“經濟增速放緩可能將持續到2016年下半年結束,有可能還會出現波動。”國傢發改委副秘書長范恒山對《財經國傢周刊》記者強調,實際上,“目前的經濟增速也不算低。”

有一些經濟學傢更為樂觀。中國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副秘書長、民生銀行研究院院長黃劍輝就認為,宏觀經濟在今年第四季度就可觸底。做出同樣選擇的經濟學傢共占比10.20%。

與經濟增速結束放緩的時間節點相對應,受訪經濟學傢對實體經濟企穩復蘇時點最為集中的預期,落於2017年上半年,占比為24.49%。另外,各有10.20%、16.32%和16.33%的經濟學傢認為復蘇節點將在2016年上半年、2016年下半年或2017年下半年到來。總共有68.36%的經濟學傢預判,實體經濟復蘇會在大約兩年內到來。

可以發現,按照超過半數經濟學傢的預測,“十三五”時期中國宏觀經濟很可能走出一條先抑後揚的不規則V型曲線。

值得註意的是,也有一些經濟學傢對經濟企穩復蘇的趨勢表現出擔憂。

國傢發改委中國宏觀經學會秘書長、國傢發改委“十三五”規劃專傢委員會委員王建預測,實現實質性的經濟企穩復蘇,可能需要更久的時間去調結構、促轉型,塑造新的增長動力和發展軌道。

增長潛力有多大?

“十三五”時期調整中國經濟增速規劃目標是預料之中的。雖然淡化增速已成為從政府到學界的共識,但增速究竟會下降到什麼水平,或者說增長潛力還有多大,這一問題廣為關註。

《財經國傢周刊》調查結果顯示,64.65%的經濟學傢認為,“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將保持在6.1%到7%之間,占據主流意見。

另有15.15%的經濟學傢認為潛在增長率將處於5.1%到6%之間;同有15.15%的經濟學傢認為潛在增長率將處於7.1%至8%之間。

匯豐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傢屈宏斌、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袁鋼明等的預判最為樂觀,他們認為潛在增長率將繼續保持8%以上的高速度。還有3.03%的經濟學傢則認為,“十三五”期間經濟潛在增長率可能將跌落至5%以下。

那麼,有哪些構成推動“十三五”期間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財經國傢周刊》調查結果顯示,對於問卷給出的7個因素按重要性排序,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與研發能力提高、民營經濟與小微企業快速發展、居民消費升級。

尤其是“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與研發能力提高”,有42.42%的受訪經濟學傢將這一選項排在第一位,遠超其他選項。這與萬眾創新、大眾創業的政策導向不謀而合,但經濟學傢們更希望這種增長建立在創新驅動和轉型升級上。而“創新”也成為五中全會公報中出現頻次最高的關鍵詞。

而曾經在“十一五”、“十二五”時期對刺激經濟增長起到關鍵作用的房地產市場,則基本未入經濟學傢“法眼”:有62.25%的受訪經濟學傢將“進一步放松樓市政策,促進房地產回暖”排在最後或倒數第二的位置。

物價水平怎麼走?

10月23日晚,央行[微博]再度下調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和基準利率,這已是年內央行第三次祭出“雙降”大招。不斷放松的貨幣政策和愈加充裕的流動性是否會讓通貨膨脹抬頭?“十三五”期間,在經濟增速整體下降的同時,物價水平會呈現怎樣的局面?

《財經國傢周刊》調查結果顯示,有46.46%的經濟學傢認為,“十三五”期間不會出現通貨膨脹的風險,22.22%的經濟學傢認為存在通貨膨脹的風險,另有31.31%的經濟學傢選擇瞭“不確定”。

56.12%的受訪經濟學傢認為,“十三五”期間CPI將處於 2.1%到3.0%之間,占據大多數。24.49%的經濟學傢認為CPI將處於1.1%到2.0%之間,另有17.35%的經濟學傢認為CPI將處於3.1%到4.0%之間。

也有少數經濟學傢表示瞭擔心,有2.04%的受訪者認為“十三五”期間CPI可能達5%以上。國傢發改委宏觀研究院副院長馬曉河認為,眼下出於穩增長需要,貨幣政策不斷釋放流動性,在今後幾個月CPI可能會抬頭,未來五年不排除通貨膨脹的可能性。

第二部分

轉型升級的“窗口期”

“十三五”是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窗口期”。有別於以往,速度顯然不再是經濟政策的唯一目標。國內經濟矛盾與風險的不斷聚集,倒逼經濟轉型,而國際經濟環境風雲詭譎,也讓經濟轉型迫在眉睫。

債務成國內挑戰之首

“十三五”期間,我國經濟增長和轉型將面臨復雜的國內環境,一系列風險點和挑戰擺在面前,哪些是最應該引起關註的?

百名經濟學傢調查結果顯示,問卷給出的11個風險點按最需引起關註的程度排序,選擇“中央與地方債務累積(包含隱性債務)”的經濟學傢最多,占比高達77.78%。

伴隨著經濟速度放緩,地方財政收支壓力上升,景氣不再的樓市讓很多地區的土地財政也失去往日輝煌,這讓地方債務自然成為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風險。

有研究顯示,“十三五”時期我國人口老齡化將從目前緩慢提升進入加速期,各項社會保障由此將開始步入集中支付的階段,社會保障能否不打折扣的兌現,一直備受關註,例如養老金缺口就一直撩撥著公眾脆弱的神經。而背負著龐大社保隱性債務的宏觀經濟,是否會顯得步履沉重,如何化解,仍是未解的難題。

老齡化的擔憂在接下來的選項中再一次得到體現。“全社會老齡化進一步提高”和“環境保護壓力日益增大”,排在最需關註的風險點第二、三位,占比分別為74.75%、73.74%。老齡化憂慮背後也體現出對我國人口紅利消失的擔憂,五中全會公報提出“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

“產能過剩加劇”排在第四位,占比68.69%;“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居民收入分配有進一步拉大趨勢”位居第五、六位,分別占比67.68%和58.59%。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傢連平等受訪者則特別關註“近3億農民工尚待轉為城市戶口”,認為這將是中國經濟即將面臨的一道不可回避的問題。

另外一些經濟學傢對大學生就業問題表示瞭擔憂。國傢外匯管理局原副局長魏本華等認為,每年新增700多萬大學生就業人口是“十三五”期間擺在政府面前的一個現實難題。

在一些經濟學傢看來,未來五年中國經濟還可能面臨更多的挑戰和風險。

國傢行政學院進修部副主任陳炳才認為,土地高價、金融業不良資產上升、流動性緊張導致市場價格劇烈波動等風險點,需要引起特別的關註。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也針對金融行業指出,刺激性貨幣政策可能在“十三五”期間導致金融風險增大。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所國際貿易研究室主任宋泓則表示,高校和科研單位行政化、浪費研究經費、影響創新能力,也是未來五年不容忽視的發展挑戰。

嚴峻的國際風險

變化莫測的國際政治經濟局勢讓中國經濟置身於不確定性之中。哪些國際因素是未來五年中國經濟發展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或風險?

《財經國傢周刊》調查結果顯示,在問卷給出的11個風險點中,選擇“新一輪科技革命引導產業技術革命和產業結構調整”的經濟學傢最多,占比72.73%。“TPP、TTIP等貿易新體系新規則”排在第二位,占比69.70%。商務部研究院外資部主任馬宇認為,伴隨著TPP、TTIP等貿易協定的崛起,區域一體化有可能削弱全球一體化,從而讓中國在國際市場上蒙受損失。

“發達國傢經濟復蘇遲滯”居第三位,占比59.60%。發達國傢復蘇遲滯勢必拖累新興市場國傢乃至全球的經濟增長,中國同樣無法置身事外。全球分化進一步加劇、美聯儲貨幣政策走向、高端制造向發達國傢回流以及有可能發生新一輪全球金融危機,也均獲得超過半數的“投票”。

此外,一些經濟學傢認為能源問題也須重點關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等認為,全球傳統能源需求受制約,需求結構從傳統能源向清潔能源轉變加速是“十三五”時期需要引起高度重視的風險和挑戰。

首創證券研發部總經理王劍輝還表示,國際債市在未來五年有可能再現較大波動,將是我國經濟穩定發展的一大幹擾因素,需要特別引起重視。

重要的轉型目標

相對於經濟增速這個單一的數字指標,經濟轉型有著更為豐富的內涵和多重維度。“十三五”期間經濟轉型何謂成功,從量化指標的角度台中市貸款最低利率,轉型目標應如何設置?哪些指標應該優先達到?

百名經濟學傢調查結果顯示,在問卷給出的10個指標中,位於第一位的是“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72.73%的經濟學傢選擇瞭這一指標。

第二位是“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與工業增加值之比”,占比71.72%,第三位是“居民消費占GDP比例”,占比68.69%。另外,選擇“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例”、“R&D經費與GDP之比”、“單位GDP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經濟學傢占比,也超過瞭半數。

第三部分

改革涉深水區

在經濟增速放緩、艱難轉型的局面中,“改革深水區”必然成為“十三五”的關鍵詞。在這關鍵的五年裡,哪些改革最緊迫?這一問題的答案對制定“十三五”經濟改革的路線圖十分重要。

改革重點:國企改革居首

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來,各項改革依次推進,取得積極進展。但要取得深化改革的任務目標,仍有賴於“十三五”期間進一步發力。今後五年,哪些改革對於中國經濟轉型最為迫切?

百名經濟學傢調查結果顯示,對問卷給出的24個改革事項按緊迫性選擇,“國有企業改革”高居榜首,有75.76%的經濟學傢選擇瞭這一項,遠高出其他選項。

除國企改革外,排在前6位的改革任務分別是:“進一步放開國內各行業投資準入”,占比54.55%;“新一輪稅制改革”,占比44.44%;“建立鼓勵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占比40.40%;“進一步推進價格體制改革”占比39.39%,“簡政放權”占比36.36%。

“某些改革之間的順序,應該特別引起重視。”北京大學[微博]經濟研究所常務副所長蘇劍對《財經國傢周刊》記者表示,“在價格體制出現實質性松動的情況下,如果國企改革難以深入,則很可能形成部分資源能源價格大幅上漲。”

在一些經濟學傢看來,十八大以來不斷加大力度的反腐,在“十三五”期間對經濟改革也具有重要意義。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梁小民就認為,“反腐常態化”是未來五年最為重要的改革之一。

另有經濟學傢對改革提出瞭有針對性的建議。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章政認為,社會信用體系和信用制度建設已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基礎工程,也是“十三五”時期尤為重要的改革領域。

在國傢發改委副秘書長范恒山看來,“十三五”重點改革項目的菜單中還應包括形成選賢任能的幹部任用制度、建立保障公民公平發展權利機會的制度保障,以及實現重要產品和資源要素的市場化配置。

陳炳才則認為,資本市場的穩定機制建設也應成為“十三五”時期的重點改革方向。

金融改革:兩率當先

金融與財稅,是宏觀經濟改革的重要兩翼,這兩個領域的改革將對“十三五”期間的宏觀調控帶來巨大影響。針對金融體系,哪些改革事項在未來五年最為關鍵?

百名經濟學傢調查結果顯示,對問卷給出的14個金融體系改革事項按重要性選擇,“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和“繼續推進利率市場化”這兩項居於首位,占比69.70%,遠高於其他選項。“構建地方政府發債機制”位於第二位,占比51.52%;“完善金融機構市場化退出機制”排在第三位,占比47.47%。

由此可見,在大多數經濟學傢看來,盡快實現利率和匯率的市場化,對於整個金融體系改革而言尤為重要。

10月23日,央行宣佈放開一年期以上(不含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動上限,這意味著利率市場化又邁出瞭關鍵一步。

財稅改革:最看重預算公開

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財稅體制改革一直被賦予深化改革突破口的角色,是一場關系國傢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刻變革。這一點,在調查中體現得頗為明顯。

百名經濟學傢調查結果顯示,對問卷給出的19個財稅體制改革事項按重要性選擇,“預算公開”以70.71%的絕對“優勢”,成為受訪經濟學傢最為期待的改革項目。

“改革個人所得稅”排在第二位,有51.52%的經濟學傢選擇瞭這一改革項目;“重構地方稅體系”和“全口徑預算”排在第三位,均占比48.48%。

所謂全口徑預算,就是把政府所有的收支全部納入統一管理,構建一個覆蓋所有收支、不存在遊離於預算外的政府收支賬本,這對於預算公開透明乃至整個預算體制改革均十分關鍵。

此外,加快資源稅改革和推動環境保護費改稅、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分別占比35.35%和36.36%。輿論改革呼聲高的房地產稅改革,雖然獲得較多選擇,但卻並未進入前列。“加快房地產稅立法並適時推進改革”一項位居第八,占比33.33%。

與居民切身利益直接相關的遺產稅改革,還沒有形成普遍共識。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周建波等19.19%的經濟學傢,認為遺產稅應該成為“十三五”期間財稅改革的優先項目。

與國企改革密切相關的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問題,引起瞭民生證券首席宏觀研究員管清友等人的重視,有30.30%的受訪經濟學傢認為,“十三五”期間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問題應成為財稅改革的優先項。

(《財經國傢周刊》、瞭望智庫經濟增長與轉型課題組成員:林戰、劉琳、聶歐、張曙霞、王春梅、李欣、趙君、王麗娟、尹婧霏、徐思聰。執筆:劉琳)

新聞來源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20151102/112323651486.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verly7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